○人物简介

曹月英,女,年生,山西省汾西县人。主任医师、省优秀专家、山西名医,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全国中医肝胆专业委员会委员,山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肝病学术带头人。发表论文共十余篇,主持研制的“保肝精”治疗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硬化腹水的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,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当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成果之一。年11月,被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评为优秀贡献奖并授予奖杯。年5月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、山西中医学院聘为山西省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教授。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会肝病预防学组聘为学组学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。

年幼时,因母患病,她四处艰难求援而立志学医;年轻时,因害怕“被传染”犹豫着不肯上岗,躲在家里闹情绪。然而,认准道路后,她却成了一心扑在病人身上的工作狂,成了医院中建立起肝病病房的领头人。让我们走近这位亲切的古稀老人——75岁的山西肝病学术带头人曹月英。

因母患病独生女立志学医

年,曹月英出生在临汾市汾西县郭家堡村。7岁那年,母亲的一场重病影响了这个女娃的一生。“母亲得了伤寒病,因为怕传染,亲戚、邻居们都避而远之。”年幼的曹月英跑遍十里八乡去请大夫,很多人一听是伤寒,都不敢上门来看。“有一位老中医看见我可怜,给了我药方。我拿着药方一次次去抓药、熬药。后来,母亲奇迹般地好了起来。”曹月英的右小臂至今留着一块伤疤,是当年煎药时烫伤的。对她来说,这块伤疤就像烙在她心坎上一样,承载着苦涩和充满希冀的学医梦:“当时我深深体会到,对于在困顿中挣扎的病人和家属来说,一名好大夫就是全家人的希望。”

  年,父亲调到太原工作,把她和母亲也接到太原。因母亲得过子宫肌瘤,切除了子宫,曹月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。在上世纪40年代,独生子女分外稀少,或许正因如此,父母对她的教育格外严格。从小学到中学,她时刻谨记着自己学医的梦想,并于年考入山西医学院,学习西医。当时比较流行工科,医学被看做“冒险的职业”,报考的人并不多。入学后,因为课程设置十分紧凑,学业枯燥艰苦,学生们经常需要“趴在尸体标本上做解剖”,有的同学因为害怕而退了学。“学医需要很大的勇气,那真是得胆大心细才行。”曹月英感慨道。她说:“并不是我的胆子有多大,我认为既然喜欢就不能怕难,就要坚持下去。父亲也常教导我,要像军人一样执着。”学医期间,她认识了相伴一生的丈夫。

  年,大学毕业后,曹月英被医院,当了一名妇产科大夫。不得不与在太原工作的丈夫两地分居,没想到这一分竟是14年。这是她只身为工作奋斗的14年。下班后,经常需要到病人家里出诊。“冬天天黑得早,我一个人提着医药箱,打着手电筒走夜路去看病人,也不觉得害怕。”为了工作,曹月英无法时常陪在儿女的身边,“为了支持我的工作,老父母一直在太原帮我们带孩子,我只有偶尔休息时才能回太原看看家人。”曹月英说。

富有远见带头建立肝病病房

年,曹月英被推荐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“西学中”班学习中医学。年,“西学中”班的课程结束后,便留在了省中研所工作。当时,内科有一位大夫调去北京工作,曹月英本想顶上空缺,当一名消化科大夫,但领导看中了她的工作能力和胆识,想安排她到肝病科,这让曹月英犯了难。在30多年前,肝病是人人谈之色变的“脏病”,弄不好就要被传染。加上自己一心想去消化科,从业多年的曹月英头一次闹情绪:半个月没去单位报到。曹月英笑着回忆,“在家里的那十几天非常难熬,我一直在反复思量。”最终,在家人的支持鼓励声中,曹月英毅然去了肝病研究室,师从山西省著名中医、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韩经寰先生。

大量的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使她快速成长,一扫当初的担心,全身心地致力于肝病研究事业。在工作中,曹月英发现肝病科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病房,给治疗和科研带来一些不便。肝病是慢性疾病,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观察过程。但由于没有病房,不能住院治疗,很多外地患者只能来回辗转奔波,这对医生收集病历、患者康复极为不利。几经考虑后,曹月英向韩老提出了建肝病病房的想法。但客观条件不成熟,建病房一事被暂时搁置。韩老退休后,曹月英被委以重任,建肝病病房的信念更强烈了。经过她和科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,年11月25日,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的肝病病房正式成立。

  当天收治了6个病人。“六六大顺,这是个很好的开始。”曹月英笑称。当时很多人认为她是自找麻烦,对于他人的不理解,曹月英说,进行系统的肝病病理研究一定要有病房,不能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发现问题。首先,部分肝病患者常伴有合并症,住院能适时有效地采取措施;二来从整体考虑,大量的临床病例是学术研究的基础,从而探寻最佳的诊疗方案。

正确引导卸去患者精神压力

多年来从事临床研究的曹月英,可以说见证了肝病的发展历程。上世纪80年代,曹月英刚开始从事肝病研究,有一次,在医院的楼道里碰到病人找她开药,她就随手拿起一名护士长的笔准备借用。当时,护士长下意识地夺过笔,说“你是看肝病的,这笔你可不能用。”遭到同行歧视的曹月英当时并不生气,反而陷入了担心:连医护人员都不了解肝病,那病人的内心一定更加恐慌。从那时起,曹月英已经认识到了观念和认知对肝病治疗的重要性。

  年,一名周姓医院住院,当时大夫说他必须得做肝穿刺病理检查,否则不好用药,“也就没多少日子了”。病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,吃不下、睡不着,还要跟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婚,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曹月英。检查后发现,他的情况并不严重,曹月英让他放松心情,好好配合治疗。病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服药半月后,肝功各项指标都在下降,一个月后,肝功指标正常了。二十年过去了,这名病人生活得很好,没有复发过。

  从起初人人“闻肝病色变”,到单一的治疗手段,再到出现了抗病毒治疗、母婴阻断、肝病疫苗等现代干预手段,曹月英见证着肝病预防与治疗进程的演变。她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,更懂得想要获得病人的信任,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难处。在诊疗中,她常说:“既然来看病,就一定要配合诊治,听我的话。”对此,老病号们经常说,很感激曹主任。“其实在肝病治疗过程中,考验的不仅是医生,更是病人。”曹月英说。配合不只是简单的检查、吃药,很多人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偏差,恐惧和害怕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,继而影响治疗的效果。如何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,走出心理阴霾,成了她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工作中,她除了是医生,还扮演着多种角色。对待年轻患者,她像母亲哄孩子般悉心开导。有一名男性患者,近来被诊断为乙肝,因难以接受现实,心情压抑,没有精神,像变了一个人,妻子看他这样只能在一旁默默落泪。“你一定不要多想,你的情况并不严重,可不能轻易低头,回去好好把药吃了就有精神了,吃上几天咱们再调整。”曹月英语重心长地说。对年龄相仿的患者,又如同知心大姐般谈心聊天。一位张姓患者,是曹月英二十多年的老病号了。他对记者说,“从最近的一次检查结果来看,我的乙肝五项指标都正常了,病毒量也正常了,真的多亏了曹主任,治病的同时让我变得更加乐观了。”

不忘初心写病历开药方都亲力亲为

尽管年过古稀,曹月英出诊时仍然严谨。每次出诊,她会提前来到诊室,在叫号护士那儿查看,是否有需要做检查的病人,如果有,就先通知他们去化验检查,以免重复排队浪费病人时间。8点准时开诊,老病号直接根据情况进行诊治,若是新病号就先由助手对其病情做简单了解,再由曹月英诊治,写病历、开药方都是她亲力亲为,直到看完所有病人。由于眼病加重,75岁的曹月英右眼视力不到0.1,放大镜成了她出诊的必备工具。她需要不时地用放大镜来查看病患的化验单、检查报告。“肝病的病情复杂绵缠,我得对病人负责,马虎不得。”曹月英表示。一上午接诊病患30余人,遇到从外地赶来的病人,曹月英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加号,常常加班加点。她说:“外地的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,给他们看了,开上药,不能让他们白跑一遭。”不仅如此,每一位病人,她都要亲自叮嘱几句,连续5个小时的诊疗工作,她连摘下老花镜放松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。“曹老师的工作量很大,近年来又因眼病加重,不得不限号,也没办法再带学生。我能跟着她出门诊,真的很幸运,我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实践经验,更是她对待工作和患者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之心。”曹月英的一名助手说。

  身边的人都说,曹月英有着一颗年轻的心,性格积极开朗。“年因多发性胆囊息肉,医生说怕癌变,不得不做手术,手术那天,电梯人很多,我又是个急性子,就自己一个人走楼梯去手术室,老伴儿和孩子们都急得一路跟着,手术完十天我就开始工作了。”曹月英笑着说。现在回想起当年生病的经历,她并没有后怕,反而多了一份从容。她说:“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,一定要正视它,心态好了,有些疾病自然会避而远之。”“我小时候练过体操,一直喜欢体育活动,以前有空总会跳跳舞,没事就上网看看新闻,整理以前的资料,现在因为眼睛不好,也不能多看,偶尔会跟老伴儿下楼遛遛狗,走一走。只想尽力做好门诊工作,看好病,为病人减轻一些痛苦。”曹月英说。

『扫扫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的专科专家
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处:网站地址  http://www.sodjm.com//kcyyy/15481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