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来源:我院住院部

每一位肾病患者在赠送锦旗之时、每一位康复肾友在接受采访之时,都会对我们说一句:“医院不一样。”

哪里不一样?

他们各有各的回答:

“你们的治疗方法不一样”

“你们的检验设备不一样”

“你们查房不一样”

“你们照顾病人的态度不一样”

…………

等等等等。

曾有记者问过我:“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一样?”

笔者仔细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,答案是:归根结底,医院的「理念」不一样。

理念这东西,说起来挺玄乎、虚无缥缈。但是你相信吗?理念真的拥有一种切实的力量,能够改变医生、改变患者。

具体来说,我院的独特理念包括这几个:

理念1:坚持「辨因」,拒绝满足于「辨病」

一般人们看病都是怎么看?最开始是患者感觉某个地方不舒服、有异常,不知道是什么病。医院里一套检查下来,医生告诉你是xx病,于是开始治疗xx病(肝病、肾病、胃病等等)。

这个诊断过程非常通用,叫做「辨病」——也就是哪种病就吃哪种药。

然而这些药物多为治标之品,它们被研发出来的目的就是解决你“感觉某个地方不舒服”。至于该药品能不能治本?能不能避免复发?能不能改善患者最终的临床结局?并不属于研发目的。

所以我们从未满足于「辨病」,始终追求「辨因」。我们在查房时,会减少和同事、患者讨论症状、指标,更多的是在讨论该患者的病因。

因为,只有病因好转了,症状和指标才能得到长期的改善,复发率和尿毒症发生率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。

为什么能实现「对因治疗」?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理念:

理念2:坚持将科研转化到临床,拒绝荒废基础科研成果

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产学研结合,为什么大力提倡?因为缺这个。

在健康行业,药企生产什么?要看大学里教什么;大学里教什么?要看研究所里研究什么。可实际上从科研、到教育、再到临床,这条道路是存在断档的,至少在肾病领域存在断档。

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上个世纪的先辈们做科研,发现了肾病的致病物质——免疫复合物(电镜下叫电子致密物)。理想状态下,它会进入教科书,学生们毕业后可以致力于研发药物,来解决这个肾病顽疾。

可是,事与愿违。

最近这些天,辉瑞(全球知名药企)高管的暗访视频流出,称新冠病毒是一颗“摇钱树”,在开会讨论如何推动这颗“摇钱树”持续存在(利用猴子作为宿主使新冠病毒产生变异)。

该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,辉瑞赶紧出来解释:我们并没有付出行动!

辉瑞固然没有付出行动,但这让人们了解到了:原来药企做研发的目的并非“治好病”,甚至“治不好病”才能让药企获益最大化。就连是全球领先的药企们,研发方向都南辕北辙,肾友们如何能治好病?

当今的科研和临床,存在一定的割裂:

医院,工作重心在于搞科研、写论文,这样教授和医生才能评上职称。教学和看病能评职称吗?不能,没有收益。于是大学老师上课是流程化地念PPT,医院则是流程化地辨病治标,从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。

科研怎么才能有用?需要经过转化,才能应用于临床。可是药企有动力去转化吗?只有动力去“治不好病”。于是过去大半个世纪了,仍然没见到哪家药企研发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药物。

作医院,我们痛定思痛,必须解决这个问题。

所以我院虽然也搞基础研究,也做药物创新,但有一条:以患者疗效为评价标准。也就是说,你可以搞生理病理研究,也可以创新组方,医院做的事情,我院大力提供服务支持你自由地去做——但是你不要指望以此手段谋生。因为我院每周都进行疗效评比,需要让患者达到有效或显效——如果患者无效,你做的其它花里胡哨的工作都白搭。

只有以患者疗效来作为评价标准,飘在天上的论文才能被写到大地上。

理念3:坚持中西医结合,拒绝“中西医混合”

对于肾病这种疑难杂症,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,都无法单枪匹马解决问题。所以国家在慢性病上,一直提倡中西医结合。

可是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数量稀少,在医生群体里十中无一。一般是怎么结合的呢?先看一次中医(或西医),看不好了就下回再看西医(或中医),且两边没有规律。这样与其叫中西医结合,不如叫“中西医混合”。

我们不要混合,始终坚持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生进入同一治疗组,共同为患者看病、共同商定治疗方案。不会出现单独一个医生出方案、结果西药(或中药)没治好或恶化了再换另一体系医生的现象。

中西医共同商讨治疗方案

如果是轻症患者,尿蛋白零点几克,或是尿红细胞十来个,单独用西药或中药都可以解决。但其实来我院的基本都并非轻症,而是全国各地的在当地治不好的患者。对于难治性肾病,若是单独用西药或是单独用中药,我们并无显效把握,所以坚持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唯一的方法。

以上种种理念,汇聚成了我院的院训。如果你来过,很容易在病房走廊里看到它。

结语

总之,医院的疗法、检验、查房、态度等等不一样之处,来源于我们的理念不一样。

理念不一样,医院特殊:不治其它疾病,专门攻关肾脏病;也来源于患者特殊:几乎没有简单病,都是久治不愈或是不明原因恶化的难治性肾病。

这种理念,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医生和患者在临床实践中,共同塑造出来的。它并不虚无缥缈,而是立足于坚实的土地,也必将生长到更加广阔的天空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处:网站地址  http://www.sodjm.com//kcyhl/16113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当前时间: